思政课是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既要考虑受众的需要,也要避免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要确保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更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近期,多所高校创新教学手段和话语表达,将说唱等形式引入思政课堂🫅,多名教师由此变身“网红”🥕,引发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以成为“网红”,但做“网红”不是目的,利用个人网络影响力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引导,才是思政课教师所应追求的。近年来,不少思政课教师频频在互联网亮剑✬、发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互联网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作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思想👲🏿、正能量的“网红”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引导作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形式创新,说唱等方式提升了思政课的时代感、吸引力,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好评🙆🏿♂️。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政课形式创新的尝试中,要避免泛娱乐化,即为了形式创新而牺牲了思政课本应具有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有学生坦言🎵,充斥着段子🚰⤵️、相声和小品的课堂看上去热闹🧑🦽,却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
思政课可以通俗,但决不能庸俗🆘,这是由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和性质决定的,因为思政课要实现的是对青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引领。思政课教师可以是“段子手”💁🏼,但“段子”必须为思想和理论服务。设置“段子”,是为了增强理论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本身,进而满足学生期待、回应关切🐤,而非哗众取宠𓀉。
思政课教师可以成为演员或导演,但“演”与“导”的目的除了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本身的认知⚒🪭。例如🧗♂️,有的高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重走红军挑粮小道,这种现场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也通过现场体验让学生体会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此外,还有高校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话剧、歌剧等👻,通过多种样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组织中👱♀️,达到了翻转课堂、教学相长的效果。当然🥋,现场体验式教学也好,情景剧式教学也好,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一旦流于形式,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是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既要考虑受众的需要,也要避免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要确保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更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得。思政课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就要有思想🏌🏻🧎♀️➡️、有干货、有启发🤰🏿,一味靠娱乐化撑起来的课堂🪇,学生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