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其精神,也要强健其体魄。运动对于阳光健康的形象塑造是根本的🤟🏿、内在的
外甥今年考上浙江大学👩🏼🔧,入校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先被沐鸣来了个下马威。今年🏌🏽♂️,浙大对新入学本科生体育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36课时的体育课变成54课时,每天第十节课统一定为“锻炼时间”♌️。若想拿满分,一学期要跑满48次,男生每次不少于3.5公里🙌🧑🏿🦰,每学期要跑168公里🦦,相当于绕西湖11圈;女生每次不少于2.5公里,每学期总计要跑120公里,相当于绕西湖8圈。
看起来似乎里程惊人,尤其是拿西湖作比🧙🏻♀️👰。一问才发现🙌🏻,运动量并不算太大。比如男生的3.5公里,只要求在12—45分钟之间完成🦿⏺,若以下限论,近乎散步。立规矩也有弹性,鼓励的意味更浓,校方大概是在说:每天能有效走上三刻钟,也一定比“宅”着强👰🏿♀️。不过据说新生都很认真🤝🌏,“大部分人只要能跑就在跑”。
尽管将浙大改革称为“魔鬼训练”不真,但近年来大学刮起体育教学改革风却不假🔈。去年🚶,清华大学提出“学会游泳才能毕业”☎,让不少“旱鸭子”自嘲:幸亏没上清华🧛🏽!今年,武汉大学也在本科教育改革中突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浙大给足锻炼时间的课时改革🍔🤘🏿,则让“没有时间”不再是借口。这些名校的改革,选择向运动场开刀,说明教育者已认识到:学业诚可贵,健康价更高。文明其精神,也要强健其体魄。
这股改革之风🤟,有必要继续刮下去🦸🏼。对很多人而言🧑🤝🧑,大学是运动资源空前富集的时期🩹。走进大学💂♀️🧏🏼♂️,不少人学会了太极24式,知道了游泳如何换气♟,懂得了羽毛球发球规则,甚至接触到了攀岩⚁、击剑这样的小众运动🦓。大学有能力也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培养一项终身坚持的运动爱好📌。另一方面,“补课”的紧迫性也显而易见。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比起2010年,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19—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明显断层🧚🏻♂️,似乎能找到很多细微的生活注脚:快递多了、外卖多了☀️、网游多了😋,也就“瘫”得多了⚉。从校园课程设置来说,这其实也是给了大学体育教育一个很大的进步空间。
与此同时,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则呈现稳中向好趋势。这不是说中小学体育教育已尽善尽美🤭。国内足球推广过程中🚵🏻♀️,就有个很突出的“小学三年级现象”。三年级以前,踢球者不少🫰🏽,但一过这个坎🔏,因为升学压力陡增,很多孩子提前“退役”。而在一些地方,即使增强锻炼,可能也只是得益于“中考要考体育”这根考试指挥棒⛹🏿♂️。一旦高考不作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就又成难题,家长老师的加油鼓劲便哑火了🧮。所以有人会自嘲🚱:身体素质就在中考那会儿达到了人生巅峰。
也正因此🧓,浙大的这项改革,值得高校改革者关注,也值得每一阶段的教育者用心体会。运动对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不可或缺。前段时间🧝♀️👨👩👦👦,有关男性应有什么样的气质在全社会引发一场不小的讨论✅。其中一个共识是,培养阳刚气质,离不开运动🧗。运动对于阳光健康的形象塑造是根本的🥡、内在的,无论男女👨🦼。青少年有权利也有必要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这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家长别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老师也别只盯着作业不放🤾🏻♀️,让孩子疏远了公共活动🧑🏿💻。涵养坚毅品格,先从强化运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