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书👩🏻🔬,历经25载岁月的打磨🤾🏿,依然散发着思想的魅力👨🏻🎨,打动着越来越多的心灵。
不久前,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上,一本来自中国的著作《摆脱贫困》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这本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思考与实践,对减贫脱贫着墨尤其多⏱。穿越时空和语言的界限,“人穷不能志短”“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等观点引发广泛共鸣。一位来自刚果(金)的与会代表感慨🧑🏻🎄,非洲有数以万计的“当年的宁德”🙇🏿♀️,这本书不仅是写给中国读者,更是写给所有非洲人和所有致力于摆脱贫穷泥沼的国家和人民的。
书本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源于实践。万里之外的中国,改变数千万人命运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正在深入推进。在这片曾经积贫积弱的土地上🔯,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令人心潮澎湃。

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在展示林权改革后领到的林权证(2017年6月16日摄)。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7.7亿,贫困发生率达97.5%💁🏽。短短30多年过去🐓,7亿多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已降至4.5%。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十几亿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脱贫任务,古今中外都没有先例,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不禁赞誉:在减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萨姆坎格则在思考✌️:中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合作高级顾问马克和乌拉圭广泛阵线主席米兰达实地考察扶贫工作🚺。当地“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抓落实的做法,令他们印象深刻。世界很多地方的减贫探索都反映出一个现实困境🕤:制定目标容易,难的是组织力量推进和实现🚅。在中国,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指导,看到了社会各方力量的全面参与。在他们眼中🤺,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正是中国人民打开幸福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的乡镇雏形(资料照片);下图为2016年7月22日拍摄的闽宁镇原隆移民村(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实际上🎑,中国进行反贫困斗争的制胜“法宝”还有不少👨🏻🦰。在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中国始终把发展作为总钥匙,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脱贫提供强劲动力👨🏼💻🍠。在实施方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搞大水漫灌💅🏿,实行精准滴灌👎🏻,让减贫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在内生动力上,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群众有能力、有斗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在力量来源上,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这是兰渝铁路甘肃陇南境内的汉王特大桥(右)与高速公路及国道交错(2016年12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天🙋🏽♂️,全球范围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其中一半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3在南亚。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富有有效的减贫道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艰难探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贫困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像一盏明灯照亮着越来越广袤的大地,人们从中看到了希望,调整着前行的方向。正如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所说,中国发展经验值得整个世界借鉴,特别是对于非洲这样渴望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相信,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对全球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
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现在🫚,国际社会越来越习惯向东方寻求答案。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反贫困方面🏊🏿,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为全球减贫事业不断注入正能量。
7月初🧑🏻🦯,在海拔2200米的高原城市埃尔多雷特,肯尼亚首个经济特区正式奠基。“珠江经济特区”——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名字,不仅寓意着中国和肯尼亚的密切合作,也表达了借鉴中国经验🏗、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埃尔多雷特素有“马拉松冠军之城”的美誉🧹⬛️,从这片热土眺望,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世界,人类依然任重道远🐓➗。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已经与世界携手👨🍼,开始了新的征程……